开发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和重要价值

    何得桂;梁雨昕;

    围绕“为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什么、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治国理政重要议题,习近平同志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它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理论,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指南。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思维,凝结习近平同志工作经历的基层情结,厚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理论重大创新,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注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深化改革增添中国元素,也为全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它彰显了遵循规律、人民至上和统筹兼顾的鲜明特征,从而显著提升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以及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2025年03期 No.23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空间经济

  • 量化空间经济学

    斯蒂芬·J·雷丁;埃斯特班·罗西-汉斯伯格;安虎森;丁嘉铖;汤小银;

    人们观察到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是由外生的地理特征的变化以及内生的行为主体之间在商品和要素市场上的相互作用所共同导致的。直到前十年,有关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一直聚焦于那些难以应用于现有数据上的程式化的设定上。文章重点考察了最近在构建经济地理学量化模型方面的一些进展。这些量化模型可以分析数据的一阶特征,例如众多异质性区位以及贸易和通勤引力方程等数据的一阶特征;同时,这些模型还易于操作,可以进行反事实分析以探讨各种便利设施、生产率水平的变化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公共政策干预的影响。文章还对构建量化空间模型时的各种模块和部件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和量化方法。

    2025年03期 No.238 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要素流动、技术溢出与经济地理新均衡: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拓展

    何雄浪;潘宇欣;

    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认为经济活动的集聚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流动,该模型忽视了普通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区位选择以及相应产业集聚的影响。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自由企业家模型中企业家单一要素流动的局限,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力均能流动,其中企业家无成本流动,普通劳动力有成本流动,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技术溢出在产业空间演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品支出份额、本地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贸易自由度的增加会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品替代弹性、劳动力匹配成本以及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加则会促进产业分散,集聚力与分散力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平滑变化成为一种可能。在多要素流动下,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效应不仅来自人力资本的流动,而且可以来源于普通劳动力的迁移;贸易自由度提高与地区间福利水平变动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劳动力匹配成本的下降能扩大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福利水平差距,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人力资本在中心区不断集聚,中心区与外围区人力资本福利水平差距逐步扩大,当经济一体化程度足够高时,中心区和外围区的普通劳动力福利水平趋于一致。

    2025年03期 No.238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经济

  • 高铁开通对区域塌陷的影响:来自县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王家庭;刘锦莉;沈岩;

    以2008—2022年县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分析高铁开通对区域塌陷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整体上看,高铁开通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对周围区域产生集聚效应,加剧区域塌陷程度。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从区域创新视角看,创新型城市会加速高铁开通对区域塌陷的作用,而生产型城市会相对控制城市的区域塌陷程度。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可以通过改变国内外投资格局,从而加剧区域塌陷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集聚阴影理论,高铁开通对区域塌陷的负面作用受到相隔中心城市距离的影响,在一定分位数距离以内的区域,虹吸效应更加明显。

    2025年03期 No.238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能否促进绿色经济效率?

    方大春;常愉珠;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2年我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绿色经济效率。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评估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产业结构升级在一体化政策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中发挥中介效应;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政策对上游、非沿江城市以及高行政级别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据此,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释放一体化政策的内在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构建差异性发展机制,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025年03期 No.238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行政赋权对西部县域绿色发展的影响——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撤县设市(区)的合成控制分析

    刘姝伶;杨文举;尹虹潘;

    国家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大力发展以绿色为本底的新质生产力,而地方治理结构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解构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双昌”)撤县设市(区)“刚性”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柔性”县域赋权特征,并借此构建准自然实验,基于川渝两省(市)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SCM)实证分析行政赋权对县域绿色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双昌”行政赋权显著降低了县域PM2.5强度,其中荣昌撤县设区后主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改善环境,隆昌撤县设市后则通过第二、三产业结构优化改善环境。新发展阶段下,应保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同时创新对优势县域赋权的方式,激励西部优势县域因地制宜地自主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03期 No.238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创新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涵特征、演进逻辑与突破路径

    张琳;刘媛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跟随”向“引领”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有效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意义重大。基于既有研究,从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关键问题、突破路径等层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行全面剖析。从内涵特征看,科技创新从供给端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产业创新从需求端为科技进步提供应用场景及创新指引,二者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形成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双向循环的发展格局,具有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及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的特点。从演进逻辑看,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体经历了融合战略初步确立、融合策略稳步落实、融合实践深入推进三个阶段。发展至今,虽然优势日益凸显,但仍面临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产学研融合程度不高、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缺口较大等问题,导致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畅,创新服务质量不高。基于此,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技术基础服务效能等方面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No.238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陈梦筱;闫凯华;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数字金融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之一,为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新引擎。采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角度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够直接推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该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政策发布后、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省份中,数字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服务质量、劳动力技能水平是数字金融驱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渠道。因此,应当从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

    2025年03期 No.238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旅游经济

  • 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选择与培育

    吴殿廷;王欣;赵西君;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需要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支撑。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关键在于依托世界一流的度假环境,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产品,提供世界一流的度假服务,其创建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互动的过程。文化和旅游部《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指引》强调,国家层面主要通过“放榜”“评榜”和“揭榜”形式,吸引地方建设主体自主、自愿参与创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验收,优中选优,对达标者授牌挂牌。在此过程中,选准培育对象是关键,明确创建任务是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是保障。

    2025年03期 No.238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陈雪钧;母开钰;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新的动力,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跨国比较视角,系统考察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综合比较四个国家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规律和差异化举措,其共性规律体现在:重视科技创新、基于老年人需求创新养老旅游产品和服务、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鉴于此,可供我国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借鉴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新数字化产品供给体系、构建完整的旅游养老产业链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2025年03期 No.238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制度、负面清单管理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李天建;张浩天;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基于2004—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了市场准入制度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后,市场化水平会提升31.8%,表明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显著推动了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干预度较低地区和招商引资能力较强地区的市场化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制度型开放倒逼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简化,并以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和提高法治化水平两个途径促进了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分析发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中小型市场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入市场。

    2025年03期 No.238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甘肃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王晓芳;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甘肃省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市场进退壁垒消除与经济发展不充分、主体单位层级不平等与国有主导的重化工业结构市场化改革难度大、统一的市场资源要素建设与要素资源稀缺及分割治理、高标准的市场运行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并提出甘肃省通过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增强动能、拓宽需求、抓点带面,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238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热点问题

  •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服务响应

    苟浩哲;焦若水;

    社会工作在介入灾害救助与灾后恢复重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立足本土实践推进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与研究发展,对降低灾害风险、完善备灾体系建设、实现“全灾种、大应急”治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91篇灾害社会工作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十余年来的研究脉络、热点主题与服务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的时效性较强,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侧重实践导向,逐渐从单一的灾后救助向全过程灾害管理转变。我国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在特点、重点、方法、模式上呈现出鲜明特色,服务特点表现为遵循“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未来发展”的服务逻辑,服务重点从个体层面转向社区整体层面,服务方法从“单一—整合”转向“专业—综合”,服务模式从“地区化+项目制”转向多元协同,跨学科合作成为重要趋势。面向未来,灾害社会工作应从重点干预走向“大灾害社会工作”体系建构,进一步系统提炼“全过程灾害管理”的中国路径,在实践层面进行跨学科整合与技术赋能的专业化建构,加快进行“全灾种、大应急”灾害治理体系研究,加快构建可供“全球南方”国家借鉴的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与知识体系。

    2025年03期 No.238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实践路径

    赵军雷;万丽艳;丁雪娇;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民政服务能力和助推基层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主体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维度综合分析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审视其原因,主体协同困境表现在主体协同机制不畅和主体协同效应不强两个方面,要素协同困境表现在机构、人才、资金、政策、理念五个方面。在现实困境和原因审视基础上重构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实践路径,即完善制度机制设计,保障长效健康发展;准确定位协同角色,发挥凝聚合力作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廓清目标实现次序,稳步推进整体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确保专业服务使命;营造协同发展环境,促进服务务实落地。

    2025年03期 No.238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